close

文章來源: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2012111日,大陸河南《鄭州日報》於頭版核心位置,隆重推出了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王廣亞,並以《多維世界構築“教育帝國”》為題,在當日6版整版篇幅,深度報導了創辦人的傳奇經歷和他的多維世界,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原文刊載如下:

 

 

 

 

多維世界構築“教育帝國”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王廣亞

 

 

王廣亞,男,漢族,1922630日出生於鞏義大峪溝鎮海上橋村。畢業於日本亞細亞大學經濟系,1977年獲美國加州聯合大學榮譽教育博士,1997年獲韓國清州大學名譽經營學博士,2009年獲韓國南部大學名譽哲學教育博士學位,2010年獲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為臺灣育達教育文化事業機構總裁。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10所學校皆為其創辦。 

人生傳奇

19497月,王廣亞在臺北首創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由是60多年來,王廣亞博士構築了橫跨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的“教育帝國”——創辦了臺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臺北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北京育達高級職業學校、內蒙古經貿外語學院、泰國清邁慧明中小學、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10所學校,培養學生近40萬人。王廣亞先生也因此被推薦為臺灣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長達27年,並獲選為臺灣第一屆私校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2009年,他光榮入選“感動中原6060人”。

 人生格言

 

        我所創辦的學校,除了挹注我個人所有的積蓄,更投入了我所有的青春和生命。我的全盤付出,不但無怨無悔,甚至樂在其中。

 

 

 

 

 

 

 

 

 

 

 

 

 

 

 

 

 

 

 

 

 

 

 

 

    20111220日,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創辦人王廣亞先生第N次由寶島臺灣飛抵綠城鄭州。24日,幾經聯絡約定,在中州國際飯店一個普通的房間,記者終於見到90高齡的王廣亞先生,這位元記者心中的傳奇人物。先生此行是要約見教育部有關官員,商談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成功學院獨立轉設大計。相對樂觀的資訊表明,這個設置於鞏義市新城區的院校,將真正而徹底地實現老人把大學辦到自己出生地家門口的夙願。

 

 

 

 

 

 

 

 

         漸漸地,所有的“幻覺”終於廓清了記者的流水線脈絡——王廣亞的“教育帝國”來自他的多維世界!  

 

 

 

 

1多維世界 遠與近  

 

1321公里,這是記者搜索到的鄭州到臺北的直線距離。而王廣亞的臺胞特殊身份更使得這1321公里變得格外遙遠些——1947年,他被命運從大陸裹挾到臺灣,命運的風箏一直放飛了43年時間,放飛到天海相隔、很遠很遠的地方。從1947年離開大陸赴台到19909月首次回到大陸探親,1321公里的路程,他走了43年!

 

但王廣亞距離我們卻又是那麼的近,近到不足百公里——1922630日,他出生在鞏義大峪溝鎮海上橋村。這是一個黃土山丘、玉米棉田、山路陡峭、小徑彎曲之所在。17歲那年,王廣亞走出故居的土窯洞,闖蕩世界。而自從1990年回桑梓探親後,掌控王廣亞命運的風箏繩兒又一步步把他拉近中原、拉近鄭州。鬢毛雖衰,鄉音依舊。有趣兒的是,記者採訪時,王廣亞張羅服務員續開水時冒出一句更為親近的正宗鞏義話:“來點滾水,要冒煙的啊!”

最遠的鄭州逐漸成為他最近的愛。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冰封的海峽已經解凍,兩岸民間交往日益頻繁。已是古稀老人的王廣亞歸鄉心切,而首次探親獲得的教育方面的資訊,更使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當時咱河南近9000萬人,可全省沒有一所重點大學,河南高等院校少,全國重點大學以及外省院校每年在河南招生人數也有限,河南每年的高中畢業考生又多,從而導致咱河南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反超外省100多分,同樣的高考分數下,咱可吃大虧了啊!”從那時起,王廣亞種下了在家鄉辦學的夢想種子!

 

1993年年初,在謝絕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邀請後,王廣亞毅然決然要在鄭州辦一所大學。他的信條是,在家鄉辦大學是雪中送炭,在大都市辦大學是錦上添花,而故鄉最需要雪中送炭!王廣亞送的這盆“炭”實屬不易,彌足珍貴:他決定傾盡畢生的積蓄,外加熱心朋友的資助在鄭州籌建一所私立經貿大學。199336日,省教委根據省政府豫政文[1993]44號檔批准,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前身“昇達大學”應運而生;同年812日,揮鍁破土的奠基禮讓新鄭市龍湖鎮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第一所高校籌備處。

“近鄉情更怯”。王廣亞把籌備中的大學命名為昇達大學具有雙重寓意深遠的含義:一是與他1949年在臺北創辦的首個學校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相連續,二是父親王家聲當年在鞏義山村也是熱心辦教育之人。取名“昇達”也有紀念家父,光大先人遺志之願。

 

情有多長,路有多長。走近家鄉的王廣亞不僅在河南乃至全國首創台資在大陸創辦本科高等院校先河,而且,隨著1994年昇達大學的開學慶典,短短幾年間,龍湖,這個溝溝壑壑之所在居然飛速發展成為一座大學城。

最遠的王廣亞辦了一所離老家最近的學校,而這所最近的學校又帶來一個龐大的龍湖大學城,這是怎樣的一種大賢大德,怎樣的胸懷和氣魄啊!

 

 

 

 

  2多維世界 弱與強

 

        身高170多釐米,體重120斤,年至耄耋。假如這位普普通通的高齡老人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絕對不會引人注目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看似孱弱的老人,為著打造“教育帝國”的夢想,剛強和堅毅的主色調一生相伴,不離不棄。特別是在昇達初建之時,古稀之年的王廣亞愈老彌堅。

 

歲月如歌,往事如昨。記者在昇達採訪時,當年的知情人對1993年那個春天,依然歷歷在目。深情描述得以“情景再現”,曾經自嘲“真是在拼老命”的王廣亞把堅強演繹得那麼感性而感人——

“那時候說創辦人是‘空中飛人’一點也不假啊,從臺北到鄭州,從鄭州到臺北,坐飛機簡直如同打的。”說這話的是王廣亞的女兒、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董事長王淑芳。順帶需要說明的是,王淑芳在採訪中很少言必稱“我爸爸”,而總是冠之以“創辦人”。創辦人是臺灣俗語,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創始人。“但如果要說文解字,我覺得創辦人的稱謂最貼切,就是要創業、辦事。”王淑芳詮釋道。她接著回憶到,在最最繁忙的1993年春天,一周之內,創辦人居然在海峽兩岸飛了四個來回。

飛來飛去的王廣亞一落地就直奔工地。“20多處建築專案,轉上一圈需要兩個多小時,發現問題要隨時處理,每天差不多要在工地查看兩次。太陽曬得創辦人兩眼周圍浮腫泛紅,額頭上都脫皮了,流的汗就不必說了。”王淑芳回憶的沒錯。記者在學校提供的宣傳片中就看到這樣的原始鏡頭:時年71歲的王廣亞戴著一頂大草帽,在泥濘的建築工地上行走著。知道的能認出是億萬富豪臺胞,不知情的一準認定這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老農民哪!

在昇達,記者特意來到王廣亞的“官邸”找感覺。令人驚訝的是,老先生的辦公室獨獨缺少他這般年齡的配置——休息床,而僅僅是辦公桌後的一把椅子。“創辦人的短暫休息就是靠在椅背上,頭上頂一條濕毛巾,閉目養神十多分鐘就又重抖精神,繼續工作。”王淑芳深情道白。

1994126日,昇達首屆學生順利入學三個月之後,當時的省委書記李長春第二次親臨學校視察。當他察看完學校的語音教研室、當時還頗為前衛的電腦教室後,連連稱讚說:“很好,很好,王老先生為河南辦了一件大好事!”

“人生最大的快樂是從工作中產生的。摩頂放踵的宗教家、赴湯蹈火的殉難者、嘔盡心血的著作家,他們都是用工作來求取生活的快樂而忘記了憂愁的。”這是王廣亞踐行自己座右銘的最好寫照。

 

 

 


3 多維世界 老與潮

 

在記者近20年的採訪生涯中,能有幸拜見王廣亞先生,絕對是實現了雙重突破——他不僅是高端採訪物件,而且也是最高齡採訪物件。

年老卻很“潮”,這樣的大反差居然在王廣亞身上表現得那樣鮮明,使人在錯愕之餘更加敬仰。而梳理王廣亞眾多的“潮觀點”,記者似乎只能無奈地、挂一漏萬地採擷幾束——

 

         王廣亞之潮潮在辦學特色上。對此,學院院長崔慕岳耳熟能詳,一一道來——辦學理念:倫理、創新、品質、績效;其核心是“三三三制”,“三心”,即“關心、愛心、耐心”,心心相連;“三嚴”,即“嚴管、嚴教、嚴考”;“三特色”:第一個特色是“兩證多照”,即學生畢業時不僅要有畢業證和學位證,還要有英語、電腦等級證書以及專業方面的資格證書。第二個特色是“三守”,即老師、學生都要“守時、守信、守法”。第三個特色指風度儀態。“三三三制”的核心是三個特色,即教學特色、品德特色、形象特色。這是王廣亞興教辦學60多年來總結提煉出來的教育思想精粹。“三三三制”好在哪兒?昇達人的這兩句順口溜概括得最形象:“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  

 

        王廣亞之潮潮在教學理念上。與別的學校不同,昇達獨有一個常設機構教學督導組,6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大學教授專司旁聽之責。這一招讓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頗為發怵!學院文學法律系主任段豐樂回憶起當初“被聽課”的感覺記憶猶新:“上第一堂課時,看到後排旁聽的督導老師,直覺就是緊張、害怕。”但課間時間,督導老師卻會放下一臉的嚴肅,和講課老師回饋交流教學內容、講課藝術和板書情況,時間長了,這些“黑老包”反而博得了青年教師的好感。“剛來時,那是‘醜媳婦兒怕見公婆’,怕聽課;後來卻渴望‘被聽課’,想找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段豐樂感慨系之。

王廣亞之潮潮在“細枝末節”上。不知當下哪所高等院校還有勞動課而且把勞動課納入學分管理,而且,誰拿不到這兩分,誰就休想畢業。而昇達就是這麼“潮”!企管系的黨群同學參加工作後回望昇達歲月,脫口而出:“我能在新單位獲得最優良的第一印象分,就是因為我在昇達學到了最好的一門課:勞動,是勞動這一細節決定了我的成敗,到了新單位,倒水、掃地這些活兒完全出於是本能和習慣。”

升國旗,現如今在各個學校屢見不鮮,但17年前,昇達從學院成立之日起就堅持天天舉行升國旗儀式,這絕非多見。“養成教育靠灌輸,靠薰陶,靠氛圍。嘹亮的國歌聲就像‘定海神針’一樣,無論你正在幹什麼,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一切,面對國旗而佇立,這就是昇達特色。”劉炳南同學感從中來。

 

 

 


4 多維世界 奢與儉  

 

毋庸諱言,打拼一輩子了,如今的王廣亞無疑已經貼上了“億萬富翁”的標籤。

遙想當年初創時,王廣亞首筆款項出手就是200萬美金;為了建設綠色昇達,王廣亞僅僅用於綠化的工程款就達人民幣300萬元;修建家鄉鞏義海上橋村小學,他口袋一掏就是3萬元;修建鞏義二中鐘塔,他大筆一揮,開出13萬元的支票;1989年,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40年校慶典禮,王廣亞的“範兒”做到了極致:慶典設在鼎鼎大名的臺北圓山飯店,來賓每人餐費均超100美金。

 然而,在王廣亞的多維世界中,大家風範與“小家子氣”卻反差並有序相容著——

還是在1989年育達40年校慶慶典上,沒有人知道在極盡浮華的背後還有鮮為人知的一幕。“那是我第一次去臺灣和爸爸見面,慶典活動結束後,爸爸給了我100元台幣,讓我去買兩份便當。當時我好納悶啊!”王淑芳講的這一幕頗具戲劇性:當時的王淑芳一不知啥是便當,二不知去哪裡買。她只是暗自思忖:會不會給司機或者下人準備的午餐啊?結果,當王淑芳打的買回來兩份大陸人叫盒飯的便當回到爸爸辦公室時,老爺子分給閨女一份,自己留下一份,隨後又用一次性口杯倒了兩杯茶,開口說道:“好久沒吃便當了,味道真好吃呀!”王淑芳覺得匪夷所思:這就是分別40多年的爸爸給自己的第一份午餐?

如果說王淑芳細述的是20多年前的往事,那麼,記者初見王廣亞時,他的裝束打扮恰恰驗證了他一如既往節儉的“情景再現”。

“您這身夾克一定是名牌產品吧?”當記者冒昧而好奇地問老人時,他不經意地說:“這是我在臺北超市買的,也就100多台幣吧。”不僅如此,像這樣的“低碳夾克”,王廣亞家中“收藏”有幾十件。“我喜歡穿夾克,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走路、工作都很方便。”接著更有戲劇性的一幕,王廣亞抬起左手,指著自己戴的手錶向記者“推銷”說:“你去過海南沒?如果有機會去海南可別忘了去免稅區‘淘寶’啊,你看,我這塊兒錶才100多塊錢人民幣哪!”

篳路藍縷,白手起家。節儉,這是嵌入王廣亞骨髓深處不變的基因。他追憶說,1949年在臺灣初創育達學校時,兩手空空,買不起紅磚,監工也請不起,他夜裡常常睡在磚頭堆上看家護院;初建簡易校舍時,王廣亞都是親自上到房頂監工。而且,王廣亞的這種“範兒”一直延續到昇達創辦時。學校投資上億元,但學院院長崔慕岳對王廣亞的工地菜譜卻爛熟於心:“創辦人的主菜就是韭菜盒子、南瓜粥、粉漿麵條加燒餅,最‘奢侈’的是燒餅夾牛肉。”

“你不會理財,財不會理你。”前一個“理”字是“管理”、“調理”之意,後一個“理”字是“理會”、“理睬”之意。這段話來自《廣亞錦言拾粹》,他是這樣自勉的,也是這樣自律的。

 


 

 

 

昇達人“速寫”創辦人

在昇達,採訪臨近結束時,記者突發奇想,想客串一次節目主持人,即興向在場的昇達師生員工問一個“搶答題”:用一句話概括你心中的創辦人——

“他是一個非常堅持的人。”

“他是我一生永遠的老師。”

“他高大,值得敬仰;他親和,易於交融。”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圖文提供:鄭洲昇達經貿管理學院校報)

 

 

    九十載春風飛度,三千里關山馳騁。凝望眼前這位老人,身材不高,面容清臒,耳不聾眼不花,鄉音依舊,兩道彎彎的壽星眉,不僅見證了老人的歲月風霜,也彰顯出內涵深刻的大賢大德。凝望眼前這位元老人,記者腦海中突然出現一種畫面疊加的“幻覺”——他恰似一部蘊含對立統一的哲學書,他猶如一幅鐫刻著滄桑的人物版畫,他仿佛是茅盾筆下的“白楊禮贊”,平淡中隱藏著波瀾壯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dauniversity 的頭像
    yudauniversity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yudauniversity

    yudaunivers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